西王是指在中国历史上东周时期的周王室异姓分支中,管辖中原地区的后裔。据史书记载,周公旦分封诸侯之后,西周的王权逐渐衰弱,中原地区的统治者、贵族、诸侯纷纷起兵称王。其中,关于“西王”一称的最早记载出现在《史记》中。当时周王室王权确立后,分封了诸多诸侯,其中一些在中原地区成为实权较大的霸主,自诩为王。其中齐国的齐桓公、晋国的晋文公、秦国的昭王等都有“西周诸王”的封号,但后来随着诸侯国的兴衰变化,这些“西王”或被吞并,或称雄一方。
此外,在史书《左传》中,也有对“西王”一词的记载,比如《左传·昭公元年》记载了齐桓公称雄中原,自称“周室之胄,东海之南,西王之後,祖考禹、稷”,显示了“西王”作为一种封号和身份的地位。后来,随着时代的变迁,《春秋》、《战国策》等出现,对“西王”一词的记载也更加丰富。
在汉代,关于“西王”的记载被收入《史记》中,其中既有对“西王”一词的解释,也有对“西周诸侯”子孙一些历史传说的记载。比如《史记·天官书》中记载了“五帝之后,分封诸侯云”,其中就有“西伯昌,子高、孙康,子革,子鞅,子义,子彪,子良,子片,子密,子闵,子车”,这些人都是西周诸侯子孙的代表人物。
“西王”这一称谓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一种封号和身份的名义,早期是指周王室的宗亲或后代、管辖中原地区的各个国家的君主或贵族。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一称号往往也带有历史传说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