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板桥难得糊涂是一篇北京话的顺口溜,虽说有数百年的历史,但现如今大众对于这个故事的翻译仍是各种版本,其中“糊涂”一词更是广受争议。但近日有研究人员终于揭秘了这个顺口溜的翻译故事。
据研究人员介绍,这个顺口溜最早出现可能追溯到明朝,意为“欲加之罪,何患无辞”;后来,在民间被广泛流传并改为现在的“郑板桥难得糊涂”版本,随着时间推移,翻译出现了多种变化。
据海外华人学者李大伯介绍,这个顺口溜翻译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,如地域、个人习惯等,导致了翻译上的变化。有的版本翻译为“郑板桥难得糊涂”,有的则翻译成“郑板桥很聪明”等等。
但在近期的翻译故事中,最让人兴奋的发现莫过于:原来“糊涂”这个词汇有可能是漏译或误译,事实上这个顺口溜的意思可能是:想不通的事情就让它糊涂吧,不要强求。这与目前广泛流传的“能难得糊涂一日,便是福气也来了”的解释大有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