庙号谥号,是中国历代皇帝、后妃和帝王亲属的尊号,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。庙号是中国封建王朝帝王死后,为其在建庙堂时所起的尊号,一般为其庙中所冠以祀奉的名字,如康熙、乾隆等;谥号则是在皇帝死后追封在其名前面加上的一种称谓,也就是尊号,如明朝的嘉靖皇帝、清朝的道光皇帝等等。
庙号谥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,以商周时期就已经存在了。在秦汉时期,封建政治的中心性质由亲族扩大到了封建官僚的集团,官邸和陵寝的规模也相应扩大,庙号谥号这种称谓系统也随之升级、完善,成为正式的礼制。
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,不同朝代对庙号谥号的命名标准会有所不同。在明代,一般认为,皇帝生前的功德、规模与贡献是确定庙号的重要标准,而追赠谥号则主要根据其在位期间的表现和政绩。而到了清代,则又有所不同,更注重社会治理和军事发展的贡献。
庙号谥号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种特殊的称谓系统,虽然在现代的社会环境下已经不再使用,但是其特殊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却被人们一直保留,并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。